词语“白丁”

【词语】白丁

【五笔】RRSG

【拼音】bái dīng 

【近义词】俗客 布衣 庶人 鸿儒 

【反义词】鸿儒 

【解释】旧时指未取得功名的平民或无学问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相关搜索:  

基本释义

[ bái dīng ]

原指没有取得功名的人,现指普通百姓。丁:成年男人。

详细释义

白丁[báidīng]

指没有功名的人;平民。

《隋书·李敏传》:“﹝隋文帝﹞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宋岳飞《奏乞除在外宫观第三札子》:“伏念臣起自白丁,误蒙器使。”明无心子《金雀记·掷果》:“家世洛阳,性习豪迈,甘为紈袴,又耻白丁。”《十月》1981年第5期:“要唱独脚戏,自己吹自己……谈笑无白丁,往来皆知己。”

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亦指文盲。

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明王錂《春芜记·报仇》:“每尝闻得那季小姐精於翰墨,这封书,恰像个白丁写的。”《人民日报》1981.4.4:“一分到公社卫生院我就开始学点业务知识,一两年下来,至少不是白丁了。”

旧指临时征集的壮丁。也称白徒。

《宋书·沉攸之传》:“既至京都,诣领军将军刘遵考,求补白丁队主。”《南史·王敬则传》:“胡松领马军突其后,白丁无器杖,皆惊散。”唐吴兢《贞观政要·论纳谏》:“更有勑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旧五代史·僭伪传二·刘守光》:“属瀛洲军乱,杀郡守,仁恭(刘仁恭)募白丁千人讨平之,匡威壮其才,復使为帐中爪牙,令将兵戍蔚州。”参见“白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