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阐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阐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2016-05-31 10:32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好帮手。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的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更加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高等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功能所起的积极作用,必须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自觉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一、坚持不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重要功能,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用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指导行动,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

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积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策略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由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事实上,这一精神实质也是创新最重要的本质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许多地方都述及创新和创造理由,可以说对这个理由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这些精辟论述,不仅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面对矛盾和理由的复杂性世所罕见,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所面对的理由的复杂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也世所罕见。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改革目标任务,就必须坚决摒弃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坚决消除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为了有效化解风险挑战和长久保持社会稳定,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内外环境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深入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对推动科学发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动社会和谐的规律性认识,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凝心聚力、推动发展方面特殊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特殊历史使命,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必定大有可为。要实现文化的新跨越、创造文化的新辉煌,必须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创新发展研究,科学回答当代中国文化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实现发展等重大理由,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二、努力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快又好创新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其要求必定是又快又好的科学创新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切实提升服务水平,以科学发展作为强大武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创新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以积极的创新姿态,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策略,勇于担当、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快又好地创新发展的广阔前景。点,奠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定有所作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指出:“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总人数约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85%,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证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几十年来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2/3以上,高校在“十一五”期间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倡议6万多份。今天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推出了一批高水平论著,整理了一批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了一批国外学术精品。“十一五”期间,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出版著作约15万部,比“十五”期间增长近30%;发表论文约150万篇,增长近50%。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断从注重学科基础研究向基础应用并重、为决策服务的方向转型,一大批研究现实理由的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许多研究在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了咨政服务功能。事实胜于雄辩,高校无愧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八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已经建成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立足学术前沿的基础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兴交叉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又快又好地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同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包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教育战线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协作,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不断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新理由、新要求。要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理由积极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和国家的决策咨询服务,不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高校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理念和模式。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服从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策略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实际理由,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由以及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理由,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系统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又快又好地科学地创新发展,当然首先必须在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大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教育,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和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归结到在努力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快又好地创新发展中真正取得实效。要使创新发展真正取得实效,既要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不断改善思路,努力在内容、形式和策略上进行创新。

要充分发挥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的特殊而积极的作用,组织重点课题进行攻关研究,不断推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作用的理论成果,使哲学社会科学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理由和现实理由的积极回应中不断创新理论、繁荣学术,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当前,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理由,集中力量,加强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贡献。

三、切实抓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不仅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重要的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

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其个性不可能有自由独立的发展,因而就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创新人才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策略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又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大科学家、“大师”级专家学者的培育对象。创新人才富于独创性、创造能力强,能够积极主动提出和解决理由,自觉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要切实抓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培养创新人才必定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快又好创新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重要理由。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谈到中国教育巨变的重要启迪时也强调:“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事业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改革增强教育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7]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因此,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目前状况、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他们不仅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策略观察和解决理由,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新研究及其成果“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能够“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定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8]。

因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定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高校只有以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作为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快又好创新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真正大有作为。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谋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项相关工作。要加强和改善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广大师生头脑,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来,成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进学术理论创新的排头兵。要进一步树立协同意识,以解决理由为根本,以创新为目的,以协同为抓手,以管理创新为前提,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协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内涵式创新发展。

要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队伍质量建设,努力提高这支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要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国家急需的重大理由,组织和集聚一流的团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营造一流的创新氛围,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关键领域做出实质性贡献,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四、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快又好创新发展的必定要求,更是衡量我们是否最终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全过程全方面并取得真正成效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方面,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面对重大现实理由进行应用研究直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原始创新能力。

为探索解决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现实社会理由提供探寻途径而进行的原始创新,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要求。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为国家建设充分表达意识形态内核、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的现代文化体系,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原始创新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

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而言,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原始创新既是其学科建设的核心动力,也是其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命源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要体现传承性的内在要求,既要面向过去,又要面向未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是完善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学理学科创新发展来看,只有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因此,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的理论和现实作用,在当前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往往是在对于某种文化传统、学术精神的回溯和呼唤中,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学术研究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在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从文化传承创新的角度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相对阶段不断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总会以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来体现和标识。就是说,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最终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上,存在于相关学术话语体系的生成、转化和传播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过程,是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结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对语言和历史文本的学习、阅读、理解过程,是一种进行专门化学术研究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对那些作为某种文化传统、学术精神的回溯和呼唤的学术研究工作给予足够充分的重视。此外,我们还要从整个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对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在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过程中,高等教育作为承担学术研究的重要社会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作为以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己任的专门文化机构,一方面实现了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和历史文本的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另一方面集中了整个社会大部分研究人员并产生出大部分研究成果。因此,高等教育整体上的创新发展,将会为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学术研究支撑。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