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人生哲学 > 试论从文化哲学角度观照动画的文本表达

试论从文化哲学角度观照动画的文本表达

2016-12-20 10:22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重新认识动画文化的文本表达,从动画文化发展的脉搏中感受中国动画的内在精神,从而使人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动画,将会是一个让许多人思想“归零”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原点上,以其鲜明的特点,独立的精神和审美的变异,在动画产业快速发展,动画文化消费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动画文化的探讨是直接而应景的。

在形形色色的动画片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令人惊艳的作品,它们不一定有绚丽的色彩,不一定有动人的音乐,也不一定有完美的故事和圆满的结局,但是它们却以文化地标的特殊作用,在动画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动画文化的记录与诠释的角度无非有两个,其一是表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力图通过软实力的输出去影响观者的世界观,进而让本土文化影像世界构成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其二是通过异域题材的本土转化,制造一种“视觉奇观”,而藏匿其后的却是一种本土价值观念,通过奇观引起人们的陌生感与好奇心,通过植入待输出的文化认同,影响观影群体。

中国动画文化现象,有这么十年值得关注,这十年间,中国动画辉煌着,繁盛着,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绘画艺术传统,无论是战国帛画的墨线勾勒,汉代画砖的细致精巧,敦煌壁画的生动恢宏,以及唐代山水的笔意清润,两宋的水墨梅竹,明清的山水花鸟,还是民间剪纸,年画等都成为中国动画电影造型风格生长的沃土,使中国动画电影在世界动画之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

在动画艺术日益多元化,动画技术日益强大的日子里,它们逐渐成为了博物馆里最真实的记忆与陈列。曾引起国际动画界瞩目的水墨动画片,是中国美术电影中民族风格的杰出代表。它诞生于1960年,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和风格运用于动画电影,创造了一种罕见的动画形式。写意而不写实,注重意境,计白当黑,或许这些正是中国水墨不同于西方写实手法的特色。正是这些灵动在屏幕上的水墨动画,让世界动画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盈起来。

很难为动画中的“中国元素”划定一个十分明确的范围,但是从许多动画影像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触到,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人文道德观念,并凝结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既定形象,符号或者风俗习惯的元素,渗透在许多动画作品中。它们或者为动画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猎奇力,或者成为这些动画作品走向世界的有力的双翼。在反思中国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运用时,我们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背后的隐隐作痛。

在文化研究中,对“中国元素”在动画实际创作中的习惯性植入,探索性融入等的探讨,绝不应仅仅泛泛而谈,而应持续深入,皆在能够将“中国元素”变成一种“自觉意识”,以无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彰显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只有它是可交流的,可增长的,它才会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的民族艺术也是这样。”与“美国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好莱坞制作的世俗神话。神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具体体现,对整个文化具有普遍作用。派克·泰勒认为,作为神话的重要载体,电影是“一种自由不羁的虚构物,一种基本原型,能产生变化与曲解,背离与伪装;纵使如此,它仍具有想象的真实性。”

因此,好莱坞的世俗神话―神话的变种和特殊形态之一,也是神话这一古老的原型在当今美国的重生或复苏—势必是美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它反映着美国人的观念、价值、意识形态。毫无疑问,有着“梦幻工厂”之城的好莱坞,具有强大的制造世俗神话的能力。在绝大多数主流好莱坞影片中,“美国精神”以不同的形式被包装在各种华丽的外衣下面,被编码在形形色色的电影文本当中,被转化为一个个世俗神话。我们过度关注的是这类动画电影,以“被掠夺的文化资源”为这类动画扣上帽子。然而,这个“奇观化”的过程,却常常为我们所忽视。未来的文化发展是更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我们需要在全球化的影像时代,从文化发展战略上寻求动画创作的突破。

如何获得民族风格以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把握本土资源,利用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掘本民族文化中那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元素?如何让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在文化产品中?21世纪谁来继承中国文化遗产?通过对动画文化的文本表达的理解和把握,或许能够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