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试题大全 > 语文试题 > 高中语文试题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10)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10)

2016-01-14 15:08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1943年8月31日,张问德收到腾冲日军占领军行政首领田岛寿嗣来信,借口要就腾冲人民的生活进行“坦诚的商谈”。面对敌人的诱降,张问德秉笔悬腕,笔走龙蛇,一篇只有870个汉字的《答田岛书》,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历史上震撼人心的旷世檄文横空出世。在《答田岛书》中,张问德开宗明义表示拒绝:“来函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藉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苟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犹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是余必将予以同情之考虑,然事态之演变已使余将予以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开篇这段文字,坦荡得体,分明是“国书”笔法。在历数日军对腾冲百姓所犯罪行之后,张县长道:“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张县长在信中没写任何激烈文字,因为“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史记·乐毅传》),但一字一句中,不难清晰读出他所有的痛苦与愤怒。文末所写:“苟腾冲仍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腾冲人民之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更使大义凌然表达出誓与侵华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答田岛书》发表之后,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极大地鼓舞了云南民众抗战的决心和志气。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陈诚称他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蒋介石题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匾额。

  1944年夏秋,日军从腾北败退前,将腾北所有粮食全部烧毁,远征军16万人的吃饭成了难题。张问德动员上万民夫,越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到江对岸的保山运粮供应部队。从7月底起,在高黎贡山的古道上出现了一幕肩挑背扛的万人运粮图。9月14日,腾冲光复。在收复腾冲城40天后,张问德辞去县长职务。有人问他如何评价自己在滇西抗战中的壮举,他淡然含笑回答:“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

  (改编自章东磐《父亲的战场》)

  【相关链接】在我眼中,父亲是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长者。他对子女非常严格,把“贫者世之常”一直贯穿到每天的家庭生活、学习中。父亲“热以文场,冷以官场”,长于诗书,不阿于权贵,不钻营趋附,清廉耿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问德在一无交通工具、二无粮、三没有一分钱工资的危难之中以62岁高龄毅然出任腾冲县长,主要是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洗礼熏陶使然。

  B.以饱满和大无畏的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就任腾冲县长期间,张问德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遭遇数日断炊,忍受疾病折磨,还坚持工作,体现了中华读书人的品质。

  C.在日军铁蹄近腾,城中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边地名城不战而陷敌手之际,年过花甲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不负“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有气节之读书人也”之誉。

  D.古有文天祥的《正气歌》,今有张问德的《答田岛书》,流淌其间的正式中华民族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高尚民族气节,他们都是中华的“脊梁”。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