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孔子”

【词语】孔子

【五笔】BNBB

【拼音】kǒng zǐ 

【近义词】夫子 

【解释】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著作有《论语》。

相关搜索:  

基本释义

[ kǒng zǐ ]

(前551—前479)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后开办私学,招收弟子,宣传儒家学说。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回鲁国后,据传曾删修鲁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诗经》《尚书》等。在哲学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他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被尊为圣人,影响深远。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

详细释义

孔子[kǒngz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论语》一书,记有他的谈话及与门人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