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人生哲学 > 刘熙载的合于时宜、因时制变的美学观(4)

刘熙载的合于时宜、因时制变的美学观(4)

2017-03-17 10:25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因时制宜,难在制宜二字。只知道要应时而变不行,还要善于制变。怎样制变?刘熙载说: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81)这话源自《周易》: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通变之为事……参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①这是讲通过卦象爻象之变以观天象天数的道理。其中的文,本指花纹、纹理,引申为经纬、规律的意思;天下之文,也就是天地万事万物的经纬、规律。《周易》还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这是申说通其变,神而化之,可以使民宜、使政久的好处。唐代名相魏徵也这样劝谏过唐太宗: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③他把通变与因时制宜、中庸三者统一起来,体现出多元熔融的整体性思维特点,内涵相当丰厚、深邃。由此可见,通变论是对因时制宜的哲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个具有很强思辨性和实践性的普适理念。

通变,《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通晓变化之理,总觉得缺点什么。通变,不仅有通晓之意,恐怕还有融通、贯通之意,解释为融通变化或融贯变化,可能更切近腠理。古人多说通其变、变则通,用的都是融通、贯通之意。因时制宜,制者,统制也;宜者,合宜也;合起来就是:统制变,使之合于时宜。只知道变不行,重要的是怎么统制这个变,使其成为一个既合乎时宜、又熔融谐和的美好整体。刘氏说:古与今,理同势异。不能贯通之,是不知本;不能变化之,是不知用。(31)他在论说因时制宜的道理时,在论说文章章法时,多次用到融贯变化这一概念,说明他是深得通变观之精义的。无论从理论哲思方面看,还是从诗文解读方面说,刘氏的通变观,特别是融贯变化说,都有诸多能够启迪思路的见解。

在理论哲思方面,刘氏提出一个不一之真宰的说法:《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 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 (87)单一不成文,杂多也不一定能成文,一切文都是不一与一的统一,都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不一是形,一是质;变是迹,不变是道。这个能把不一统一起来的一,能把变统一成一个整体的不变,就是统制整体使之熔融谐和的真宰。这个真宰,要活解。从形下的角度看,在不同的整体中有不同的具体体现,例如,在不同时期的文艺中,可能是政治律条,可能是文化思潮,也可能是审美崇尚、风俗习性;在不同的文艺作品中,可能是情,可能是意,也可能是形象、结构,甚至可能是某种表现手法。但从哲思的角度看,它们都是不一之统一性的体现,都是变之统一性的体现,都是多元融合之统一性的体现,都是对立面之统一性的体现。刘氏为什么把这个统一性称作真宰?因为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只有有了统一性,不一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否则,不一就是一盘散沙,变就是任性胡来。体之不成,何谈熔融,何谈美好!

不一之主宰说,其真谛就是融贯变化。融贯变化是因时制宜的要领,体现着通变观的精髓。

刘氏不仅运用这一哲思来观照文艺流变、文艺发展,发挥了传统的因时制宜论、通变观和不同正所以同说,同时把它广泛而娴熟地运用到具体的文艺专论和作品分析中,且独具慧眼,令人不时地心头一亮。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