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试题大全 > 语文试题 > 高考语文试题 > 2016高考一模北京朝阳区语文试卷解析(2)

2016高考一模北京朝阳区语文试卷解析(2)

2016-04-11 10:02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2016高考(精品课)一模拟——朝阳区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语文 2016.4

一、

1.【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B选项,原文“拉上来量绳子长度”和“测量其长度”不符。

2.【参考答案】“惊人的巧合”指的是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和金箍棒描写极为相像。(1分)①金箍棒长度为两丈,即约6到7米,宋代椗子长度为7.57米,长度相若;金箍棒粗细如斗,宋代椗子两头宽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斗大小相当。(1分)②出土的宋代椗子上有铁箍的锈迹,和金箍棒两头的两个金箍是相似的。(1分)③金箍棒两个金箍中间是乌铁,重量大,宋代椗子材料是铁力木,质地坚密似铁。(1分)

【思路点拨】惊人的巧合需要比对第一段和第三段关于金箍棒和宋代椗子的信息,发现相似之处。两段都提到了长度、粗细、铁箍和材质等信息。

3.【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材料一全篇讲解金箍棒原型“椗子”,故选择D。

4.【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文中提到孙悟空失去金箍棒“难免赤手空拳之忧”,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选项中孙悟空本领“全都”在金箍棒上是错误的。C选项,金箍棒到底有没有箍,作者只是是怀疑,没有下判断:“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么”。D选项,文中“通灵宝玉”和“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并不是金箍棒演变为通灵宝玉。

5.【参考答案】A

【思路点拨】A选项,一旦都是“如果有一天”的意思,作假设使用。B选项,嗒然若丧tàránruòsàng。C选项,辟邪bìxié,辟谣pìyáo。D选项,中性词,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没有误用。

6.【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猴子耍棒子。

7.【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不应该是“武器”,而应为“金箍棒”;C选项,反映的是作者对自由的思考,而不是孙悟空的。D选项,“既生瑜,何生亮”表现的是周瑜对自己才华被诸葛亮压制的愤慨,“既有棒,何有咒?”表现的是作者对个人自由和适度节制的理性思考,因此“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

8.【答案示例】金箍棒的原型,材料一认为是椗子,材料二认为是“荆觚棒”,我认为材料一/二说得好。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赞同材料一。金箍棒源于“椗子”。从外形上看出土文物和文学描写极为相近;从民间传说来看,金箍棒“定海神针”和椗子功能相同;文化上因为金箍棒的定海神针原型,源于大禹治水,本质上蕴含着安定天下的能力,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所以赞同材料一。

赞同材料二。金箍棒源于“荆觚棒”。读音上二者相近,可能是流传中的误写;功能上,二者都是武器,能够彰显孙悟空的本领非凡,出神入化。文化上,桃木制成的“荆觚棒”,在古代是辟邪的象征,体现了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

二、

9.【参考答案】举三者授之贤者 /非为贤赐也 /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 /以德就列 /以官服事 /以劳定赏 /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人人思贤也

【思路点拨】第一句是“……者……也”的形式,表原因。第二句以后,根据常出现在句首的连词“故”(故当是时、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和对称句式(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和“以劳定赏”,②“量功”和“分禄”、“官无常贵”和“民无终贱”),可全部断开。可能的易错点在第一句的“授之”之后。正如上文所述,这里涉及对“……者……也”句式的理解,此外还涉及对授予类动词常接双宾语的敏感性。

10.

①【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有能则举之”的“举”,是“推举、任用”的意思,D项“唯才是举”与此相同。A项“一举成名”的“举”,本指“科举考中”;B项“举一反三”的“举”,意为“提出,列举”;C项“举国同庆”的“举”,是“全”的意思。

②【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事则不与”的“与”,是“给予,交付”的意思。这里所谓“与事”,其实就是上文所说“分人以事”,即把政事给予别人、交付别人。C项“欲取先与”的“与”意思相同。A项“患难与共”的“与”是“和”的意思;B项“与人为善”的“与”是“赞助”的意思;D项“与时俱进”的“与”是“和,跟”的意思。

11.【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不义【甲】不富,高爵【乙】无禄,需要两个连词。根据答案,前者须从“则”和“且”中选择,后者须从“则”和“而”中选择。这道题的本质是在考查①判断前后两个结构的语义关系;②具体连词的用法。

“且”作连词时,常表递进关系,此外还可表让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或并列(“四体康且直”)等关系。“则”作连词时,常表顺承、因果关系,此外还可对举以表示分句的并列等关系。“而”作连词时,可表示并列、递进、转折、顺承、修饰、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

根据语义,“不义”和“不富”应为因果关系,“不义就不富”,所以甲处不能用“且”,应当用“则”;“高爵”和“无禄”应为转折关系,“高爵但是无禄”,所以乙处不能用“则”,应当用“而”。

12.【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原文说“若贤者不至乎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左右也”,属假设。C项过于绝对。

13.【参考答案】如果奖赏不与贤者相配,处罚不能施及恶徒,那么贤者就不被勉励,为恶的人就不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能死节,君王外出流亡就不肯跟随。

【思路点拨】注意关键语词:当,与……相称,相配。劝,(被)勉励。是以,因此。倍,通“背”,背叛。死,为(君王)而死(或称为“死节)。亡:流亡。

14.【参考答案】重用贤能的人,可以使国家安定,民心凝聚,刑罚有度,国富民丰,可以使普通人明道义、尚贤能,使有才干的普通人有机会得到重用。

【思路点拨】从全文中概括,注意关键词句。第一段从反面切入,所以“得富”、“得众”、“得治”其实都是“尚贤”的作用。第二段首句还是强调国家“得治”。中间强调君王尚贤可使普通人明道义、尚贤能。最后一句“国家治”、“刑法正”、“官府实”、“万民富”,还是“尚贤”的作用。第三段第二句讲“尚贤”可以使有才干的普通人有机会得到重用。最后一段讲不任用贤人则赏罚不当,也从反面体现了“尚贤”会使 “刑法正”。将上述要点归纳概括,就可以得到最终答案。

三、

15.【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B选项,“破强敌”一句主要强调谢安的从容,“颐指”指从容不迫,进退自如,并非“颐指气使”的意思,选项中后半句错误。

16.【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夜闻数声鸣鹤”一句暗含典故“风声鹤唳”,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秦军在逃亡过程中,听到风声和鹤鸣,误以为晋军的追击,于是拼命逃亡,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A选项中,鹤喻指的是隐士;B选项中,闻鹤唳而心惊形容听到鹤鸣而惊慌,与题目诗句意境相同;C选项中,黄鹤指昔日仙人的坐骑;D选项的鹤与猿一起,表现孤寂和凄凉的心境。

17.【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借用“淝水之战”这个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的上片主要写战争,有利的地势和出色的将士,地利与人和兼备,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分)同时劝谏统治者,不要满足于目前的战功,而要继续抵抗,以此劝谏统治者要力主抗金,凭借南宋的地理优势、抗金勇士和历史经验,一定可以击退侵略者。(2分)

【思路点拨】做此题要注意参考注释,其一:李纲为两宋之交的爱国将领,力主抗金;其二:《周雅》为赞颂战功的诗篇,并结合词中“何曾专美”一句,表现对战功的赞美但同时希望统治者不要专美于目前的功劳。

18.【参考答案】

①南阳诸葛庐; ②西蜀子云亭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④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

19.【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A选项,作者不是对故乡产生了怀疑,而是“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B选项,作者儿时因听不懂乡音,觉得“怪腔怪调”。现在觉得“有种亲切感”与题意略有不符。C选项,看见了故乡的景致想起了祖父,又因为想起了祖父,“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正确。D选项,作者并不是随意杜撰见闻,是“说不出更多见闻,随意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样式……”。

20.【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A选项出自唐朝宋之问的《渡汉江》,大意是说距离家乡越近,内心就越加恐慌,即使碰见家乡的来人,也不敢询问。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B选项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大意是说我仍然眷恋故乡的水,陪伴着行舟万里。联系前后文,并没有提到故乡的水,与文章内容不符。C选项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大意是在感慨国家危在旦夕入飘落的柳絮,自己的身世如同大雨中的浮萍。与文章内容不符。D选项大意是说现在我客居异乡,看见了故乡的人,想起来往日的事情,与文章内容相符。

21.【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C、D三个选项中的加点字(肠、肚、肝胆、血脉)都是运用了比喻义来表达词义,B选项不是。

22.【参考答案】“回”是指曾经在故乡生活过,而“来”指的是第一次到故乡。“来”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和毫无感应,为下文描写对故乡的感情的转变深化埋下了伏笔。

【思路点拨】作者来到故乡,对故乡的景色毫无感应。“第一次”点出作者第一次来故乡,“毫无感应”、“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点出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体现了作者想要对故乡多些了解,才有了第二、第三部分情感的转变。

23.【参考答案】首先详细描写了老法师的宁波口音,与前文回忆童年听宁波话相照应;第二描写了老法师的外貌,和祖父相似,引出了下文对祖父的思念。回忆和思念表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从最开始的空白到认同、真挚的转变。为下文作者对故乡的深刻热爱做了铺垫。

【思路点拨】本文分别描写了老法师的口音、外貌。这两点又让作者联想起了幼年对乡音的回忆和对祖父的思念。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即可。

24.【参考答案】“源头”指的是民族、故乡;“共同源头”就是相同的民族;而“共同的生命密码”则是共同的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有共同的民族的人,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内心涌动着同样的民族情感,而这份情感让人们彼此相互联系,血脉相通。

【思路点拨】这句话呼应了上文素不相识的宁波老乡见到了家乡来人时的亲切。虽然是陌生人,但是很亲切,原因是有着共同的故乡。“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点出了这个源头是民族,血脉相通,点出了同民族的联系。

五、

25. 【思路点拨】

朝阳的微写作题目可以说毫无新意,完全抄袭了2015年北京高考真题,而去年考过的题今年是不会再考的,所以除了题目本身的分析之外,我们还要看到命题人的命题指向。

2015年北京市微写作真题如下:

从下面三个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

②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不限。

③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这次的朝阳一模的第一题“建议、劝说类”类似于高考真题的第二题。由于是“劝说”、帮助小李决定专业命运这一人生大事,所以在语言语气上一定要得体,不能太强硬,也不能太随便。而在思路上题目给的很明确。语文是成绩不好但有热爱,英语是成绩很好但兴趣不足。因此基本要围绕“成绩与兴趣”这一话题展开叙述,向长远看,这便是“现实与理想”这组关系的变体。如果想让小李要在年轻时追逐梦想,学习不爱的专业会非常痛苦,则选择文学专业。如果想让小李也要担心现实,可以将文学作为自己的爱好,则选择英语专业。选择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作者的叙述。

而这次朝阳一模的第二题类似去年高考的第一题,也是与名著有关。只是考的更扎实,没有充当字数的推荐语,而规定了人物与性格的关系。因此考生必须非常熟识人物,换句话来说,非常熟悉作品,这一点而言没有特别的技巧可言,只有熟悉作品、用典型事例勾连人物、完成作文。这道题更大的意义是提醒学生,名著阅读不是停留在粗浅的情节故事层面了,我们已经深入人物,还可能深入环境、深入历史语境、深入人物之间的关系……真正阅读名著,刻不容缓!

这次的第三题和去年高考真题的第三题像得不能再像。规定了一个开头,考生实际需要思考的是一种情境,花儿在哪里开?它可以在人们日夜梦想、远离都市喧嚣的草原上开,可以在漆黑一片、旁边有等待救援矿工的矿井里开,也可以在家中堆满了参考书的书桌旁边的花盆里开。花儿开了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哪儿开。情境决定氛围,氛围暗示主题,这句开头,给了考生无限的创作空间。只要立意新、文采不错,相信能得到不错的分数。

高考中,拼文采(写诗)、拼名著、拼实用(劝说建议)等文体都还是比较常见的。高考来临之际,重新阅读名著或许有些困难,但要做到读过的一定要清晰,否则等于白看。同时如果能进行一定的文采(主要是诗意情境)训练和实用类的训练(其实考的就是基本的与人交际的礼貌和语境),微写作不该是丢很多分的难题。

26. 【评分标准】

2016北京高考一模朝阳区语文试卷解析

说明:

作文没有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字减1分。

【思路点拨】

作为马上奔赴疆场高三考生,模拟题的作文,一定不能只看成一篇检验水平、看看分数的测验。测验只具有“保证下限”的功能,但不能提高上限。那么如何提高上限呢?我们要将目光放长远,看到命题人选的是什么类型的材料、材料背后暗含怎样的社会心态甚至政治导向,还要关注题目在题表背后那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核”,或是精神。

第一个题目,命题人在导语部分直接指出点出核心“工匠精神”,而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人物,在社会身份上都是高级工匠的地位。他们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反复”钻研、“精密”十分。三个人物使得工匠精神的核心阐释的比较清晰完整。考生应当马上联想到这与近些年出现的一系列与成年人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相关的题目,印象最深可的莫过于2012年北京高考真题的“老计”。进而可以明确给出对这种工作精神的判断,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有考生还要将之前背的材料中如“我们不要工匠精神,要有艺术家的创造力”为由反面立意,则势必得分惨不忍睹。

为什么我们对工匠精神一定要是积极的判断?因为高考作文深深植根在社会语境当中,它是命题人对青年思想、情感的某种指引和导向,一定意义上代表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的规训和要求。因此,接着主流价值去判断此类作文的立意方向,是考生务必清楚的。

接下来问题进入第二层,导语要求考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那考生如何才能不落窠臼,不陷入“工匠精神好-A工匠很好-B工匠也好-C工匠不好,需要改进-工匠精神真好!”的平淡作文的行列呢?这时考生会发现,只谈工匠精神或许是不够的,它需要另一个语词和它配对,在关系重构成论述。工匠精神可以和什么相连?这还要让我们回到作文语境。这三个工匠都已经创造出自己岗位的奇迹,如没有次品、手工胜过现代机械、没有丝毫误差……这难道不是一种创造吗?于是“工匠精神”便与某种精神上的创造联系起来,工匠精神不是让人放弃梦想,日夜操劳在流水线上,而是以这种扎实勤恳的态度工作,工匠们也能有自己的创新!进一步思考,在日夜坚守的同时,这些工匠同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抱负。于是“工匠精神”又和追求、梦想、抱负能语词联系起来。工匠不是没有追求,“工匠精神”不是卓别林电影中异化的人,而是在梦想光芒的照耀下人们主观投身其中,身体力行地坚守与实践!顺着这样的思维,“工匠精神”与坚守、“工匠精神”与学业精神、工匠精神与当下浮躁喧嚣的社会文化氛围,都可建构出合理的联系。在更普遍的语境下考量,“工匠精神”使得普通人铸造出奇迹,它和我们一直以来崇拜的“天才最大”相反,却更贴近生活、更可靠、可追寻,因而应当是我们人生前行道路上的一种旗帜与追求。在上述话题中,考生可着力选一个分析,也可层层推进,选两到三个话题递进分析。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忽略在开头对材料内部准确适当的解读。

高考中,还很可能出现这种类似新闻联播式的取材,我们一方面要关注新闻,明白国家谈论这些问题的导向。另一方面,也要时刻铭记,谈“工匠精神”不是让考生满篇谈工匠和国家工业,谈商业创新也不是让考生满篇创业素材和商业模式。高考作文,一定是考量学生的迁移能力,无论什么样的话题,在对话题内部适当的分析后,要能合理地迁移、联想,用某种精神上的类比和近似性,将材料涉及的领域与文学、历史、人生、学业等主题合理地嫁接,丰富文章的文学与思想内涵。而如何嫁接、如何联想、如何用话语去叙述其中的内在关联性,就是考生需要进行大量训练的地方。

第二个题目,对于短材料,考生应当将他作为某种隐喻(或比喻)的方式看待。无论材料讲的是谁的故事,我们都应将它讲述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主体的选择、主体的行动、外在的环境)与人生、历史、自然、文学等领域进行类比,这也是对所有作文处理一以贯之的意识。但是在谈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谈你界定的领域,要先将材料的故事讲透,再和你界定的领域进行内在关联的叙述。金箍棒是 “增添无穷威力”的“法宝”、让孙悟空“扫平阻碍”。而命题人问“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有形无形的金箍棒”,就是将你类别成孙悟空,问你生活中那些帮你扫平障碍、增添威力的法宝。其间“有形无形”也是关键,有形,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考生要寻找生活中确定的物体意象去承载你的故事;无形,便是某种无形的、精神上的关系,简直是2009年北京卷《隐形的翅膀》的翻版。然而无论有形无形,关键不是具体讲述你的“金箍棒”在哪几次时间点上保护了你,而是要点出金箍棒背后的深层内涵,它让你学会、领悟了什么得其一言而终生行之的大道理。“学好这一句话,就能过好这一生”。金箍棒背后的,应当是考生前18年的某一条成长之路。

总而言之,材料作文三点最重要,一为细读材料,寻找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三观导向;二为解读材料,而且不是为解读而解读,而是为了你接下来要叙述的感悟以及内在精神做铺垫;三是叙述深层内涵。

作文的本质是一场对话,就像和命题老师的访谈录,所以一方面要体悟深刻、感情真挚、思考有理。另一方面要考虑访谈者的要求,要听清访谈的问题,在关键节点上“加粗”、“加大字号”让对方明白“我没有不懂你的问题”,再有那么一两点让对方觉得“我想的其实还蛮真切深刻的”,分数自然不会低,而且每一场作文写下来,都是自己人生的一程总结,都是个体成长的一面镜子。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墨子说:“如今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长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国家)。但是(他们却)不能使(国家)富足而是使(国家)贫穷,不能使(人口)众多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会)安定而是使(社会)动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贤良的人多,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多;贤良的人少,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少。现在王公大人的紧要事务就是使贤人增多。问:“(既然)这样,那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说:“想要使自己国家中贤良的人增多,一定要让贤人富有,让他们地位尊贵,尊敬他们,赞美他们,这样做之后国家的贤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是:“(人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富有,(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尊贵,(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与我)亲好,(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与我)接近。”因此国家中(原本)富贵(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所倚仗的东西(只能)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直到边远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宫庭的戍卫人员(注,原文“庶”通“戍”)、都城中的民众、四方边境的百姓听到这个政令,都争相行仁义之事,那么国中贤人就多了。贤人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库充实,百姓富足。

古时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重用有德行的贤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商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国中的贤人,给他很高的官位,给他丰厚的俸禄,给他很大的权力。(如果贤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会不敬重(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会不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会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禄、权力)这三种东西给贤人,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想要使(治理国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付出确定奖赏,衡量功劳来分予禄位。所以为官者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不会永远贫贱,人人都想要成为贤人。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却(只)给贤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官位高(却)没有(相应的)俸禄,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亲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说:“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事的权力不交给别人,俸禄不分给别人,天下的贤人怎么会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边来呢?如果贤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边,不贤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边了。王公大人使这些人得到尊位,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一定不会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一定不会落到恶人身上。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所以圣贤君主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重用贤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