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优秀作文 > 作文素材 > 历史典故素材 > 什么是京剧前后“四大须生”?

什么是京剧前后“四大须生”?

2011-10-14 14:20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三十年代中叶,戏剧界曾有余、高、马、言“四大须生”之盛誉,到四十年代初,又有马、谭,杨、奚“新四大须生”之说(指北京而言,不包括南方各地)。 三十年代,优秀老生演员群英荟萃、名噪一时,其中艺术造诣较深、影响较大的即为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四位。他们继承前人艺术精华,广征博采,兼容并蓄,敢于革新,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 说来也巧,余叔岩、高庆奎和言菊朋,同是1890年生于北京,均宗谭氏(鑫培),而后又各有发展。 余叔岩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余三胜,父亲余紫云(工青衣、花旦)。叔岩行三,幼年登台,有“小小余三胜”之称。他敏而好学,细心揣摩谭派艺术,加之陈彦衡(谭之琴师)的指教,艺事大进。他虽然宗谭,但塑造的人物却具有很大特色,无论对人物的体验、运用和掌握,身段动作的表演技巧方面,都有很多创造。在丰富老生行当的表演艺术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也均有独创。他的唱腔,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苍劲挺拔。有个阶段,生行竞相学余。“余派”曾经成为当时老生行当的高峰。惜乎,由于身体及嗓音等条件,余叔岩的舞台生命比较短暂。余叔岩会戏极多,文武昆乱不挡,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状元谱》、《宁武关》、《洪羊洞》、《四郎探母》、《搜孤救孤》、《卖马》等戏。他的弟子有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王少楼等。余叔岩病逝于一九四三年。 高庆奎系名丑高四保(士杰)之子,幼年从贾丽川习老生,先宗谭派,后以嗓音高亢而改学刘鸿声,专门研究“刘派”剧目,对孙菊仙、汪桂芬等演唱亦有所借鉴,在上海与周信芳(麒麟童)同台演出后,又吸收了麒派艺术之长,从诸家流派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演唱的特点是腔凋质朴、酣畅遒劲,唱来响遏行云、亢奋刚烈,世称“高派”。代表剧目有《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哭秦庭》、《赠绨袍》等。中年后因嗓音暗哑,不再登台,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卒于1942年。他的儿子高盛麟,著名武生演员,颇能演唱家传剧目,嗓音极似乃翁。弟子有李盛藻、李和曾、朱鸿声、李宗义等。 言菊朋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职。由业余爱好转为专业演员,早年宗谭,而后又自有发展。他注重音律和四声调值,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以深情,创制了婉转清幽的“言派”唱腔,耐人寻味。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白帝城》、《汾河湾》等剧目。其子言少朋继承了乃父的艺术风格,并与夫人张少楼,对“言派”艺术刻意求进,不断出新。马连良生于1901年,北京人。自幼入“喜连成”科班第二科,初学武生,蒙师茹莱卿;后改老生,从叶春善、萧长华、雷喜福等学戏,出科后又博采贾洪林、余叔岩等人之长,结合自己条件,独僻蹊径,创制了清新柔润、潇洒俊逸的“马派”。马连良虽比余、高、言晚生十年,但他成名较早,“红”的时间长,跻“老四大须生”和“新四大须生”之列,历久不衰。 马连良扮相俊秀,身段洒脱,唱腔悦耳。无论从剧本到音乐,从唱念做舞到服装道具,他都力求符合剧情与人物,敢于突破传统,在演出的完整性方面作出了贡献。他一生中主持或参予了许多剧目的整理和改编、移植工作,如《十老安刘》、《苏武牧羊》、《春秋笔》、《串龙珠》、《火牛阵》、《胭脂宝褶》等等,并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蒯彻、乔玄、程婴、宋士杰等艺术形象。他晚年时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练和演出,受到广大观众好评。不幸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慕良、周啸天、言少朋、迟金声、马长礼、朱秉谦、冯志孝、张学津等。 到了三十年代末期,因余、高已辍演舞台,在观众和报界舆论中,有人发起“极应再选择正在演唱之须生数名,以与四大名旦媲美……”的倡议。1940年左右,社会上有了称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四大须生”的说法,虽未投票选举,但基本公认。当时概括为:马连良的“华丽圆熟、潇洒风流”;谭富英的“朴实铿锵、神采清癯’;杨宝森的“韵味醇厚、古拙大方”,奚啸伯的“委婉细腻、清新雅致”。为了和余、高、马,言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新(或后)四大须生”。 谭富英,湖北江夏人,1906年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幼年进入“富连成”科班学老生,曾从蔡荣贵、萧长华,雷喜福习艺,家传谭腔,天赋歌喉,尤长于靠把戏,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定军山》、《阳平关》、《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他的唱法高亢嘹亮,刚健峭拔,特别是唱(快板)时,铿锵跌宕,被称为“新谭派”。儿子元寿,孙子孝增,均习文武老生,弟子有高宝贤、殷宝忠、孙岳、李崇善等,继承谭风。颇受赞许。谭富英于1977年病故。 杨宝森,生于1909年,幼年习艺,宗谭学余,深得乃兄杨宝忠(著名琴师)的帮助,青年时兼能文武,主要戏路属“余派”。他扮相清秀素雅,嗓音宽厚纯正,圆润古朴,韵味隽永,挥洒自如,融人物心情于宛转的声腔之中,恰似一樽佳酿入喉,有劲儿有味儿,被称为“杨派”。他擅演《伍子胥》、《杨家将》、《洪洋洞》、《击鼓骂曹》等剧。中年后虽身体,嗓音欠佳,仍孜孜不倦地研习声腔字韵,其唱雄浑沉郁,悲壮激愤,发展了前人“脑后音”的唱法,感人至深。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鸣盛、梁庆云、汪正华、马长礼、程正泰等。1958年因病早逝,终年四十九岁。奚啸伯,1910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京剧,十一岁时拜言菊朋为师,后正式从艺又拜李洪春为师。他本身的专业条件虽差,由于志趣坚定,肯下苦功,遂艺事日进。演唱中,吸收各种流派之长,创出“奚派”新路。他的《白帝城》、《十道本》、《范进中举》、《梅龙镇》等剧与众不同,有独特风格。晚年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演。1977年逝世。 从以上两届老生名家走过的艺术道路来看,他们虽处不同时期,在京剧老生行中,都不是笃守师承、亦步亦趋,而是继往开来,启迪后学,无论在唱、念、做、舞诸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各有所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开拓了老生行当精进求新的广阔道路,值得青年一代学习和借鉴。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