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礼制

2011-10-14 14:42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饮食与礼制

  人活着要吃饭,这人人习以为常的“饮食”,在中国却不同凡响。这不仅仅是一句“民以食为天”的古训,道出吃饭至上的观念,它还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爆粟粒、 烤小猪,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饮,再用草槌敲地取乐,这大约就是先民视为美食美酒的盛事,用自己最得意的生活方式,祭祀鬼神,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祈祷,这就开始了礼仪的行为。所谓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

  祭祀礼仪从饮食行为中发端,盛放饮食的食器就成为礼器。食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似食物盛放在容器中,比其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有了食器的发明,这是饮食的进化,这一进化深深烙在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创制之中,食器也就成为饮食的符号,至今中国人还习惯用铁饭碗来表示有吃有喝的保障。“礼”字的成型也可溯源到食器,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考证:“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在食器中盛放玉,是礼字的原初形态,所以普通的日用品食器,也就成为至尊至荣的礼器。

  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无不是协调、沟通和规范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种观念对饮食行为的渗透和主导,使得有限的口腹之欲,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拓展了饮食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由此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是中华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色。

  所以被古人奉为神圣的“礼”,其实是从日常生活的饮食习俗中发源,经过孔子发展与集大成,构建成治国理政处世为人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别尊卑、定亲疏、辨是非的准则。它以等级分配为核心,用各种伦常制度规范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行为、人际关系和生活消费,用以维系“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层层相隶属的统治序列。

  等级统治本是封建社会的属性,这在世界各国都不例外。在中国保障这种秩序的特殊形态是礼制,历代王朝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管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礼者,贵轻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袜衣冕,诸侯玄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从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1]

  “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贵有常尊,贱有等威。”[2]

  “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则旗章异,则符瑞异,则礼宠异,则秩禄异,则冠履异,则衣带异,则环佩异,则车马异,则妻妾异,则泽厚异,则官室异,则器皿异,则饮食异,则祭祀异,则死丧异。”[3]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