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人生哲学 > 生态美感的本质内涵及其层次划分(2)

生态美感的本质内涵及其层次划分(2)

2016-12-23 10:40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由于生态视野对生态系统认知所明确的生态生命观,使生态审美对象一切皆有生命成为可能,所以,生态审美无论是对运动变化的生态系统及其系统因子进行审美,还是对生命事物本身进行审美,都是对具有生命力的对象进行审美,因此,当人们进行生态审美实践时,对生命有机属性的感悟与体认成为审美实践的最主要工作。而这个工作相对于传统的审美形式,其用力的重心与方位会发生明显的不同,即人们在审美时会更多地把生态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视同生命,并在这些生命身上感受生命给自身带来的各种生命特征的影响,从而形成两种生命特征的对应碰撞,引发和谐与不和谐的运动状态,并最终导致主体美或不美的感受的产生。

因而生态审美在对象的选择方面较之其它的审美有了更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够在无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那些生命体身上,还是那些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却具有生命节奏和韵律的事物和现象身上都找到蕴含其中的生命节律和情感价值因素,这为审美最终获得主客体和谐提供了条件。而且,主体以生态因子的身份介入审美实践之中,因主客体生命同质的体认,也可以使审美感受更具生态意味,比如更容易感同身受,更能够把握客体对象的生态属性,更容易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对应和谐的点和面等。这同样为生态美感的产生积累了基础。

3.情感态度

美感的产生,也是审美主体主观意识参与对审美客体能动反映的结果,因而它带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态度的指向性。在生态审美过程中,主体的生态价值观念应是其生态审美情感态度的最基本表现形式。由于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审美主体所处的环境、个人的经历、学识以及由这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性格、喜好、价值观、审美标准等的影响,所以建立一种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人们进行生态审美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人们都关心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并学会区分什么是美的生态,什么是不美的生态,能够在自觉维护美的生态方面积极用心,对破坏美的生态行为给予抵制的时候,才最终具备生态审美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人们进行生态审美,并最终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生态美感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二)生态美感产生的根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在生态审美过程中,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因子如果能给人带来美感,它必须是有形象的,充满生命力的,并注入了主体的生态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但是,是否生态系统或其因子具备了上述要素,有了主体生态价值观念的注入,主体的美感就自然而然产生呢?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美感本质上是人的感受,而且它最集中的表现,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通过某一或某些方式和路径达成对应和谐,并由此引发主体的愉悦、欣喜、舒畅、怡然自得等心身反应。生态美感自然就是在生态审美活动中,因主客体对应和谐而引发的主体愉悦、欣喜、舒畅等心身反应。那么,在生态审美过程中审美主客体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经由怎样的路径最终达成和实现和谐,并导致主体愉悦、欣喜、舒畅、怡然自得这些感受发生的?从对生态美感产生的机理的梳理中我们可知,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应该是:通过主客体生命力所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的和谐,以及客体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主体的情感态度的和谐产生的。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