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人生哲学 > “道德经”究竟在说什么(3)

“道德经”究竟在说什么(3)

2016-10-08 09:47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三,“道”之相;

“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道德经》35章),看不见,听不到,无形无相,平淡无味,这就是“道”的相貌,“道”的存在方式。佛说;“若人能见诸法无相,无名、无触、无忆、无念、无生、无灭,无有戏论。。。是名真见佛《佛藏经》。因为“道”超越人的感知,因而不在于人看不到听不见的感知能力局限之内;“道”(如来藏)既然“不在六入”,当然就不是常人的“见闻觉知心”。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14章),它无形无相,怎么看也看不见,我们只好把它叫夷,它无声无音,怎么听也听不到,我们只好把它叫希,它无质无量,怎么摸也摸不到,我们只好把它叫微。这三者无法区分,总而言之,它其实就是一个东西,那就是“一”,也就是“道”。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同为一理。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40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那么,什么是“无”?请听释伽牟尼如何说;“舍利弗,如来所说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一切世间所难信解。何以故?舍利弗,是法无想,离诸想;无念,离诸念;无取,无舍,无戏论,无恼热,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非痴,非明,以无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佛藏经。诸法实相品第一》;虽然是无形无相“空无所有”,却能够从世间万物看到“它”的无所不为和无处不在,所以老子说“有生于无”;您瞧,这两位两千年前的圣者对“道”的体性说的何其相似。

佛家认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心经》),“色”是色身,广义是指物质,“空”指的正是“如来藏”,也就是老子说的“无”或者“道”,如来藏的体性虽然为“空”性,但并非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空”,看不见,摸不着,并不等于没有,老子通过他的亲身实践,显然已经触证、感受到“道”的存在。所以他才能以如此生动的语言来形容;“道之为物,唯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21章)

这与佛家观点如出一辙;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说它有,但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说它无,又真实存在,无始无终,在《解深密经》卷一中佛又说:“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很明显,这个“心”不是我们经常患心脏病的那个“心”,也不是世人“心想事成”的那个“心”,那是什么?乃是“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佛说《占察善恶业报经》),可见,“空”中有个“不空”,“无”中存在一个真实的“有”,这就是“如来藏”,就是“道”。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41章)。“道”亦即“如来藏”无形无相,无音无色,但从世间万物上却可看到她的存在。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