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人生哲学 > 西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自然审美观(3)

西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自然审美观(3)

2016-09-30 10:08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他所回归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理想,即原始自然状态;二是人性理想,即人性的纯洁天真。卢梭认为,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来源于人所具有的天性,人与自然之间是有共通性的。对于苍翠的田野,清澈的溪泉和巍峨的峰峦,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都让他感到迷恋。在《新爱洛伊丝》中,随处可见他对大自然迷人景色的描写。

“你想象那些变化多样的风光,广阔的天地和千百处使人感到惊骇不已的景观,看到周围都是鲜艳的东西、奇异的鸟和奇奇怪怪叫不出名字的草木、处处另有一番天地,另有一个世界,心里真是快乐极了。眼中所看到的这一切,五色斑斓,远非言词所能形容;它们的美,在清新的空气中显得更加迷人……总之,山区的风光有一种难以名之的神奇和巧夺天工之美,使人心旷神怡,忘掉了一切,甚至忘掉了自己,连自己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了。”

作品中描述的自然生机盎然使得人们重新开始关注自然风光,热爱并赞美自然。

拜伦、穆尔、夏多布里昂等人都对身边的原始丛林、海岸、河川等自然风光大加赞美。自然风景的辽阔壮丽赢得大家的欣赏,也成就了一批风景画家和写景诗人。英国画家特纳的绘画作品《金枝》,画的是被古人称之为“狄安娜的明镜”的内米林中小湖,淡淡的绿色笼罩着这幅画,非常地安静,显得很优雅又有神圣的气息,通过对光与影的描绘,沉静而又悠然的氛围让人印象深刻。西方古代文艺作品很少有描写自然景物的,可以说激起人们对自然情感的正是卢梭,也影响了一批浪漫主义者,“回到自然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卢梭的主张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回归自然”成了卢梭等启蒙运动巨匠素朴的社会和人性理想。此理想经过歌德、席勒和谢林等后学的承继,演变成为浪漫主义洪流。

德国古典主义对自然的理解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德,提出了合目的性原则。他指出人们之所以产生情感的愉悦是因为某一自然物的形式符合人们先验的关于自然的形式,而且这种自然形式符合人们已有的认识规律,引发想象力而产生美学的意象。他又从合目的性角度揭示了自然与艺术双向互动的重要审美规律。在康德看来,首先艺术不是自然,因为艺术是人为的,有一定的意图。但它又接近于自然,很难看出艺术家的心思,用无目的的方法去表现其目的,这就正如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谓的“无意于佳乃自佳”。康德所强调的是要在艺术中表现出美的自然特性来。德国古典美学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人的因素在审美中的地位也越受重视。

歌德在《诗与真》中所论及的自然已是可以区分为身外和身内两种自然,“身外的自然”就是单纯的外在的客观自然,“身内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的天性,没有任何偏见的淳朴天真的人性。而后来的谢林则是采取了折衷的方法,要求“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相结合。最后我们要讨论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自然美的个别生命形式不能充分显现出美的理念。在他看来,自然美具有“一次性”的特征,人却要用心灵去观照和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是自然物,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一过程,心灵的作用才得以发挥。艺术美正是心灵的这种“观照自己”的“自为”活动所产生的。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