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人生哲学 > “道德经”究竟在说什么(5)

“道德经”究竟在说什么(5)

2016-10-08 09:47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五,如何得“道”;

“道”在哪里?就在我们心中,不用到处去找,“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23章)。只要你说话做事合乎于“道”的规律,就一定能从“道”中领略成功的乐趣,就不会离经叛道,因为道不远人,人自远道,种什么收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对别人失信,人家就会对你失信,你远离道,道也远离你。

“我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70章),大“道”至简,并不莫测高深,上至帝王,下至乞丐,人人皆有,大至牛马,小如细菌,各个不无,有啥神秘的?无须故作玄虚,将“道”亦即“如来藏”神秘化,这样会误导他人。“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如人见影,见如来藏亦复如是,是故说如影随形”(《杂阿含》卷四),首先我们对于我们自身“道”亦即“如来藏”的存在坚信不移,它任何时候都不会离开我们,无论你在哪里,它都“如影随形”,既如此,那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它呢?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13章)”――老子说得已经再明白不过;我们之所以不能认识这个“道”,是因为有一个“吾(我)”在,我们被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所蒙蔽,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一直被种种错误不实的“身见”“我见“所误导,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所以佛再三告诫世人若想自我解脱首先必须破除“我执”,解开束缚自己身心自由的”三缚结”身见,疑见,戒禁取见;“如来所说身相,既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人人皆知,“忘我”是一切成功者所应必备的品德,艺术家浑然忘我才能创作出杰出作品,公务员忘我投入才能创造出过人业绩,而“无我”则于一切人类文化中唯有佛家方有可能做到,了义故,究竟故。作为佛教教义标帜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以“无我”为中心。有道是;木匠做枷,自做自受;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可以想象;一个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不但无论到那里都不会受欢迎,而且自己也活的痛苦。说到底,现实中所谓的这个“我”,其实是以“道”也就是“如来藏”为因,加上父母与地水火风四大为缘和合而成,随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仅仅在这个世上存在几十年的“虚幻之我”,这辈子是张三,下一辈子李四,轮回不已,生生不息,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我”?娇妻爱子带不去,万贯家财拿不走。佛家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既如此,还有啥可贪?还有啥想不开?还有啥放不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44章),做为一个悟“道”之人,显然老子通过自己亲身的修行实践,不但明白了“身”与“货”的关系,也亲证了“身”与“道”的关系,从佛家的眼光来看,他至少已经证得解脱初果。

释伽牟尼担心大家误会“如来藏”为这个虚幻不实的“我”所有,又说“阿陀那识极甚深,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

为什么说此“我”非“我”?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復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佛家认为常人所谓的“我”,说的其实是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他处处作主,“我”字当头,而这个“我”却虚幻不实,变化无常,受三世因果左右而无可奈何,爱与憎,福与祸,念念变迁,都不是这个“我”所能决定,如此说来,真实的“我”又何在?

过去常听人说;人生如梦,以为不过是落魄之人的咏叹,学佛后才知道其真正含义;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往往是一种惩罚。我们生活在这个看似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实都是梦中情节,见“道”之后梦就醒了。我们也就解脱了对梦境-对现实生活的执着,于是产生解脱的快乐,真正发起道心,然后再帮助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们,这就是大乘菩萨道。

“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如来藏经》

许多人把“道”说成“天道”,这是明显的错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老子表达的再清楚不过:“道”为天下之母,宇宙万物包括天地都是由其所生,如同佛家所言天地万物皆由“如来藏”所化现,一切众生包括湿生、卵生、胎生、化生皆有如来藏,即人的第八识,“共业所感,化现万物”。例如《如来藏经》中佛曾说:“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修道人有一颗平常心,所以他不会去攀缘万物,习惯于清静无为,“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大般涅磐经》)要想见“道”,就要遵照老子的告诫;先把心静下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功略,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12章),常人眼睛喜欢见乐见之物,耳朵喜欢听好听之音,舌头喜欢好吃的美食,意识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如此猴年马月才能见“道”,等你终于静下来,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想活个明白,活的有意义,于是把过去只对外部世界才感兴趣的注意力改为向内反闻自性,(所以佛学又叫内学),“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先明理后实践,信、解、行、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因缘成熟,“道”在眼前,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道(如来藏)”的真实存在。道家叫做“见道”,佛门叫法不一,净土宗称为见到“自性弥陀”;禅宗叫做开悟或明心见性,方法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论什么法门,这是必经之路,从此以后,你才算是真正入了佛门。假如师父不是这样教你,那你可要当心了,什么…功,藏传密宗之类外执名相,内执我见,无非假冒伪劣附佛外道之流,自然与“道”相悖,南辕北辙,相去甚远。如佛所说;“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杂阿含。央掘魔罗经》),选择错误的方向,越是精进,离“道”越远。六祖慧能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坛经》)也是同理,即心即佛,即心即“道”,知心即为知佛,明心即为见“道”,不明此理,只能说还是一个门外汉。古人所谓:“试扣禅关,遍参从席,误了几多年少;积雪为粮,磨砖为镜,多少人到头空老,”学人当以为戒,切莫离经叛“道”。

无怪佛说“如来之藏如是难入,安慰说者亦复甚难,谓于恶世极炙然时,不惜身命为众生说如来藏,是故我说诸菩萨人中之雄,即是如来。《增一阿含央掘魔罗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48章),读书学习要按照世间法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日都有所得,这样才会进步。而修道者相反,要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破除我见,渐渐使得自己“如来藏”中的染污种子和不良习气“损之又损”越来越少,直到转识成智,清净无垢,“以至于无为”。

《楞伽经》佛云:“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復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此如来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我们身怀无价宝,却“日用而不知”,只好跟着感觉走,成为命运的奴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16章)天下万物虽然数不胜数,但最终还要回到它们最初的出发点,这种回归就叫做“静”,静下来后便能回归自我,这就是“复命”,受于自然还于自然,为“道”之常理,明白事理后就叫“明”;修行者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践,终于达到彻底解脱境界,佛陀称其为;常,乐,我,静。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道德经》52章)。既然知道了万物的根本所在,也就认识了万物的本质,认识了万物所在,就会恪守万物的根本――道,这样人生就会守着一颗平常心,就不会烦恼重重发生危险,不会来世堕入三恶道。老子与佛陀一样,用各种方法深说浅说明说隐说,无非是希望人们都明白这个“道”之所在;“道”“佛”教育方法如出一辙。

修行不是做学问,不是信仰,是实修实证,是伟大实践,无论道家佛家都有自己修行的方法,比较而言,佛家的无相念佛方法正是这样一个与当代人根器相应的法门,相信任何一个不带偏见希望见“道”的人,只须认真阅读《真实如来藏》,《心经密意》,《禅-悟前与悟后》(网上有售)《无相念佛》等著作之后,就会明白什么是“道”,又如何见“道”。“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德母”(《道德经》20章);在一个人心躁动物质第一的年代,静心悟“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确有些“独异于人”,滚滚红尘,喧嚣闹市,那又如何?关上自家的门,不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世风浮躁,诱惑人心,与我何干?“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无意纷纭繁杂的外部世界,将注意力关注于自己的内心,正因如此,你才会有一天,发现“道”的真正价值。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28章),因为他心中有“道”,所以他的胸怀才能象容纳百川的溪谷一样宽广,心里才能象出生婴儿一样平和自然。为什么?皆因“道”亦即“如来藏”中无取无受,本无人我,如佛所言;“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而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佛法中的六度法门之一便是“忍辱”。

看来老子在实践中已经亲身感受到“忍辱”的莫大收益,所以能平静的接受所遇到的一切“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而佛陀也同样强调“忍辱”的重大意义;“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道”本无我,受辱者谁?一个与道相通的人,一切是非荣辱置之度外。

有时为一些“同道中人”惋惜;明明老子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诫后人;“孔德之人,唯道是从”(《道德经》21章)―――有德行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道”,随着“道”而转依;“我独异于人,而贵德母”(《道德经》20章)――为什么我和别人不同?因为我以“道”为我的最终依归;可后人却偏偏违背祖师爷的旨意,为了一些世间利益,去忙些练气养生,算卦测字之类,想把自己修成一个长生不老的神仙,同时得到尽可能丰厚的世间回报,忘记一个修道人来到这个世上的唯一一件根本大事;闻道、悟道、见道、证道、修道,得道;至于什么长命百岁,神通超人,那不过是修行的副产品,切不可本末颠倒。“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23章)―――就连天地都不可能长久,何况自己这个肉身?

说难的确难,CT,X光机B超,任何科学仪器无法验证“道”的存在,人体解剖找遍全身也找不到“如来藏”在何处,在推崇试验科学的今天,这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正因如此,所以佛陀称其为“难信之法”;“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杂阿含。央掘魔罗经》)。

要说难也不难,“若自静信有如来藏,然后若说若作;得成佛时若说若作,度一切世间,如人见影,见如来藏亦复如是,是故说如影随形”(《杂阿含》卷四),“道”在何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并不复杂,是我们后人把“它”复杂化了,越说越玄不说,甚至还有人想否定“它”的存在,莫非他们将佛陀的教诲忘在脑后:“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如来藏经》)

佛不但苦口婆心将见“道”的方法说得明明白白,还预示说有将许多大菩萨再来人间做为引导。。。。。根据史书的记载,自从佛学传入华夏以来,已经有无数人见“道”,何以证明?达摩祖师说过;末法时期,中土众生开悟者千万有余;且不说八千禅门公案,就说那一首首流传下来的开悟诗吧,觉悟的人们欣喜若狂者有之,啼泪横流者有之,默默无语者亦有之。他们在诗中生动的表达自己亲身感受;问余何谓祖师意,窗前杨柳随风扬;什么;遍呼小玉原无事,擅郎识得奴家声;什么;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枝头看,春在枝头正十分。。.。。.

可见,一切亲身悟“道”之人,都会明白“道”亦即“如来藏”的真实不虚,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玄之又玄的理论而已,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如果没有前世的善业积累和“乃至算术譬喻所不能及”的福德,通过闻、思、修逐步树立正知正见加上善知识的帮助,一般人(包括出家人在内),的确是难以实证这一“无上甚深微妙法”,无怪乎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罔;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41章)。

自从《道德经》问世后两千年来,无数不甘心平庸了此一生的炎黄子孙不避艰辛孜孜以求,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能够得“道”是他们终其一生的最高理想,因为从古至今,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神秘,而对个人和社会最重要的,恰恰是这个不解之谜:人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处?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灵魂”的载体?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

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这关系到每个人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正如《中国哲学发展史》所说:“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生命是否还在以其他方式继续?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要落实到人生前应如何行动,应当如何认真对待自己的一生。”对此人人都有自己的一份答卷,而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则成为整个社会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宇宙万物的源泉?正是这个无形无相的“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如来藏”,才产生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间世界。2500年前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亲证了这个“道”亦即“如来藏”的真实不虚,在余下生命中49年,他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孜孜不倦地告诉世人他所发现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及如何验证的各种方法,这,正是佛陀来到这个世间的“一件大事因缘”。《契经》中这样记载:佛云:“金刚藏如来常住恆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亦名法界”。

有意思的是,老子是在佛陀灭度百余年后的中国战国时代诞生,后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贤世”,意思是圣贤出现的时代。基督、穆哈默德安拉以及西方的亚里斯多德等也都诞生于这一时期。他们一生中向世人展现出悲天悯人的普世精神和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象老子一样全面系统的论及这个神秘的“道”者,却未曾闻。可以肯定,老子当时并没有接触佛学,完全靠自参自悟,得出对于“道”也就是“如来藏”与释伽牟尼几乎同样的认识,对“道”的论述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大道相通,所见略同,果然如佛所说;万法归一,大道不二。

“道”与我们同在,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坛经》),就是说;你想得到的一切,原本就已经存在你的“道”你的如来藏之中,何须向外求?

如同佛在《胜鬘经》中所说:“若於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於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

不论现在,过去,将来,“道”都永远和我们同在,无论你想不想认识它,它都不会把你抛弃,此有彼有,此无彼无。“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即灭,幻心灭故,幻尘即灭,幻尘灭故,幻灭即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圆觉经》,“不灭”的是什么,正是这个“道”亦即如来藏,因为有了“道”,所以才有这个世间,世間一切有情生命,都无法离开“道”而独立存在,哪怕是仅仅一剎那。说到底,山河大地,万物生灵,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道”在外部世界的投射而已。

也许是这个缘故,有人将“道”亦即“如来藏”当作一神教中的“灵魂”,此言差矣,前者是世出世间的无为法,而后者仍然是“未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的轮回六道有为之法,怎么能相提并论?是故佛在《入楞伽经》卷三中说:‘大慧菩萨摩诃萨云:“如来亦说如来藏乃至不变。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遍不灭,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曰:“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故如来藏真如法身住于五隂身中,若有佛子说言:‘真如遍滿虚空,周遍不灭’。即是佛门外道,心外求法故”。您瞧,已经把话说到这了,难道还有诤的必要吗?所以说“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