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站 > 范文大全 > 哲学范文 > 人生哲学 > 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3)

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3)

2016-10-21 10:11 来源:范文站 人气(0) 范文站fanwenzhan.comRSS订阅 

1.审美表现的真实性

“艺术审美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艺术审美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融合和相互统一。”新纪实摄影审“丑”的真实性,是指作品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程度,不是简单地照搬、记录生活。是摄影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的选择、提炼、加工,通过瞬间形象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某些内在本质。客观认识生活,是真实反映生活的先决条件。认识得越客观,才有可能反映得越真实。

作为摄影家,解海龙与贺凤龙为真实感知及客观认识社会所表现出的勇气、良知与毅力让人心生敬意,他们的影像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真实的、珍贵的视觉文献,推动了全社会都来关注特定的弱势人物———“失学孩子”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以摄影家的真实实践,为所有严肃的中国摄影群体提示了一个创作努力的方向。为了能真实表现“失学孩子”生活的辛酸苦辣,用自己的照片去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解海龙曾经走过全国很多地方去拍摄他们的生活状态。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校师生》就是远赴交通闭塞的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城南15华里处的神峪沟乡拍摄的。作品中只有四个主体人物,他们分别是:带路的农村汉子及老师段计存和三个求学的孩子。在描述学校的真实环境时,解海龙说:“从村口到学校其实有八里地,要翻两道梁”。段计存老师告诉解海龙,“这个村子巴掌大,只有三个该上小学的孩子,因为村子偏,离别的学校远,所以就在这里盖了一所简陋的小学校,不久前教室塌了,没钱盖新的,只好在磨盘上上课。”希望工程的代表作《大眼睛》中的主体人物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人物及对社会生活客观的认知,使摄影家解海龙与贺凤龙关注“丑”的特定形象有了更沉重的分量,丰富了观众、读者的审美范围,所以“丑”的真实生活也是艺术审美表现的源泉。

2.审美表现的典型性

审美对象的典型性是指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特定的艺术形象,这种特定的形象既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要体现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情感等。别林斯基认为:“在有才能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观众、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这种熟识的陌生人就是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在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具体的又带有普遍性的审美表现。纪实摄影审“丑”的典型性是衡量其作品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我们在欣赏解海龙与贺凤龙的纪实摄影作品时,总能获得一种言说不尽的心灵感受,关键在于他们作品中“丑”的典型形象所表现出的人性灵魂。作为纪实摄影家解海龙与贺凤龙都有一双发现生活中存在“丑”的典型形象的慧眼,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重新构建了这些充满个性的典型形象,那就是众多因贫困失学的孩子和关爱他们的乡村教师及破败不堪的求学环境。与城镇中那些不愁吃穿、校服整洁、脸上充满幸福笑脸,在公交发达、窗明几净的校舍中求学的少儿相比较,这些弱势人物生活的环境,虽然表现出交通闭塞、人迹罕至等老少边穷地区的典型环境,但他们依然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努力学习。解海龙在《自传》中说:“很多孩子哭着要上学,家里没有条件,他们就上山砍柴,或捉些蝎子卖掉,或剪掉指甲、头发换钱……”。

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想收藏下来!方法很简单:请点击-〉